事实上,在超过50多年的创业生涯中,这已经是他的第4度跨界。最早的一次发生在1969年,彼时14岁的童锦泉做了一年半的篾匠,净赚50元,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拿着这笔钱,童锦泉买来了一箱蜜蜂,做起了追花逐蜜的养蜂人,7年内积累起5万元的初始资本,迎来下一次转身——投身轻工业,制造体育用品。
他看到各地的特色古建筑总能吸引游客接踵而至,于是便有了龙之梦太湖古镇门口的福建土楼、镇内的三庙一塔;他看到西塘酒吧街的红火,便有了将酒吧街搬入太湖古镇的初步设想;他在项目中规划了要造一个动物园,但从未涉足这一业态的老童要熟悉动物的习性和引进、管理方式,同样要依靠网络上的资料。种种业态从概念到落地,不仅要动眼动脑,腿脚也要跑得勤。在规划设计阶段,老童没少往西塘、横店等成熟景区去,做足了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。
在老童看来,乡村旅游是供给和需求贴合最紧密的旅游形态:如今在“两山论”的指导下,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,但示范性的乡村旅游仍然无法解决大人群的问题。“学习欧美的旅游产品无可非议。但中国人口基数和密度跟欧美不一样,通过大交通、大景区、大统筹来满足大需求量的安排,这是我们国家需要的。”